新书 |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展开研究,试图回答社区基金会如何动员资源这一问题。本书选取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基金会进行个案研究,认为作为法人行动者的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是一种价值与资源的理性交换,资源动员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的基本过程,有着社会信任与价值共识、互惠协作与偏利共生、求同存异与张力弥合、网络重塑与制度生产的实践形态。本书认为,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需要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的系统性与资源结构的持续性的关系,把握资源动员过程中的合法性、信任度、品牌化与关系网,要推动社区基金会从单一性依赖到多元性自主发展,需要针对社区基金会发展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制定差异化的行动策略。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
朱志伟 著
ISBN:978-7-5228-1131-4
2023年2月出版
作者简介
朱志伟,1989年生,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现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第二届青年理事、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从事基层治理、公益慈善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1项市厅级重大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在《公共行政评论》《江汉论坛》《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网等转载;翻译英文专著《现代城市里的好邻居》。
目录/contents
第1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核心概念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书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一 社区基金会研究现状
二 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的研究现状
三 相关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资源重构与社区基金会资源的回归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框架
第4章 社会信任与价值共识: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起点
一 从规制到合作:社区基金会与政府部门的多层面互动
二 社区基金会的主体行动与信任关系营造
三 社区性回归:社区基金会共识价值的实践方向
第5章 互惠协作与偏利共生: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空间的争夺
一 社会化链接:社区基金会资源竞争的实践脉向
二 协商一致的环境:建立组织间竞争行动的集体构架
三 选择性的依赖:社区基金会的理性选择
第6章 求同存异与张力弥合: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主体冲突与应对
一 认同性危机:社区基金会阶段性发展的迷思
二 社区基金会与组织行动关系的局部性裂变
三 社区基金会组织关系维护的实践逻辑
第7章 网络重塑与制度生产: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总体实效
一 公益网络的链接:社区基金会资源空间的扩展
二 制度的生产:资源动员何以持续有效
三 基层治理格局的形态推进与变革
第8章 迈向新范式: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机制建构
一 社区基金会资源环境的系统性考量
二 社区基金会资源结构的持续性塑造
三 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要素、价值的类别化链接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序言
第三次分配需要社区基金会有新作为
志伟是我指导的博士后。在他做博士后期间,我们共同做了很多有关社区基金会与慈善公益方面的项目,《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他请我写个序,谈谈我的感受。
社区基金会是整个社会领域中新成长起来的重要主体。当下,政府、市场与社会部门是彼此协作、相互支持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领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的活力,而社区基金会恰好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这本著作主要以上海的社区基金会为例。我很早就主张上海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社区基金会,走在社会治理的前沿,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创新性。2013年上海市委邀请我出席一号调研课题会议时,我就建议上海要发展社区基金会,把社区的资源全部用起来。很幸运的是,2014年底出台的上海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的“1+6”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区基金会。在政策文件的推动下,上海社区基金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6年8月,共有22家社区基金会。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志伟在前期已经对这22家社区基金会做了实地调研。这意味着该专著有很扎实的实证基础。虽然在研究中他在政府发起型、企业发起型、个人发起型的社区基金会中各选择了一个,但由于同类型社区基金会在组织运作、资源动员、制度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与资源动员情况。
社区基金会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社区基金会不同于其他组织,它既是社区社会组织,也是基金会,可以改变传统的社区资源的配置模式,成为开拓社区资源的新平台,是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门。社区基金会是筹资社会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公众参与、改善社区公共福利、激发社区活力最好的组织形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五社联动”的基层治理过程中,社区基金会也是汇聚慈善资源、助力社区服务与发展的最好选择,这为社区基金会作用的有效发挥赋予了新的价值。
社区基金会推动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中存在多种形态的慈善主体,如社区基金会、慈善超市、福利彩票服务站、社区捐助站等,但这些主体之间都是割裂的,彼此之间缺少合作互动,存在功能混乱、结构失调等问题。社区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恰好可以助推这些主体社区慈善资源的整合,将基层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居民都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多元参与、嵌入融合、功能互补的现代社区公益服务体系。这一点在推动第三次分配的战略格局之下显得非常重要。非常庆幸的是,这本专著在“第8章迈向新范式: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机制建构”中及时回应了社区基金会在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作用路径问题。
社区基金会需要不断创新,做出有特色的东西来。虽然我国的社区基金会起步晚,但发展快,到2022年10月,全国已经有将近250家社区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同时,我国社区基金会资金总量仍然相对较小,有的社区基金会发展同质化与空心化严重,个别社区基金会已经沦为“僵尸组织”。这就意味着社区基金会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要有各自发展的特色。未来,多元的法人结构、社会企业家理念都可应用于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会可以不断地创新组织模式,走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之路。
这本专著与其他以社区基金会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研究主题更加聚焦。该专著主要以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为主题,围绕社区基金会如何动员资源展开研究,并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科普式的著作,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其二,研究体系比较合理。该专著认为社区基金会的资源动员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与整合的基本过程,并据此提出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机制模型,各个章节安排合理,逻辑性较强。其三,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社区基金会既是社区社会组织,也是基金会,有与其他基金会相似但又不同的特征。该专著立足于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不仅仅呈现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特殊过程,同时还反映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一般特征与优化路径。
作为《社区基金会资源动员的行动过程研究》的第一个读者,我愿意将该书推荐给所有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熟悉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情况,了解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市域治理和基层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战略目标,社会组织将借助第三次分配,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特有的贡献。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
(节选自本书序言)
拓展阅读
新书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blickpixel on pixabay